找准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
作者:张馨月
进入大学,我们告别了高中时代那个单一的目标,迎来了更为广阔却也更容易令人迷失的舞台。面对突如其来的自由,不少人都曾感到无所适从:大学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未来的自己该如何选择?这些问题,或许没有标准答案,但却值得我们在四年时光中慢慢探寻。
于自身成长成才而言,大学不是输入型学习的场所,而是主动设计人生的起点。刚入大学时,我也曾陷入盲目的学业内耗,参加无数社团、竞赛,把日程表排得满满当当。可到头来,却是“无用”的体验,让我逐渐看清自己的兴趣与热力。我开始明白,成长不是一味地追赶他人的轨迹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。
大二之后,我开始有意识地参与老师的科研项目,投身专业领域的实践,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承担组织者的角色。这些经历不仅提升了我的专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,更让我学会了如何面对挑战、与人沟通。更重要的是,我逐渐认识到:真正的成长,来自对自我的不断认知与接纳。我不再盲目比较,而是更关注内心的声音,更珍惜每一次尝试带来的启示。
大学生活的精彩,在于它允许我们慢慢成长、不必急于求成,也不必活成别人期待的样子。多读书、多实践、多体验,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上,哪怕只是一日的坚持,终将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,让人看见意义所在。
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成长节奏。重要的是,我们是否愿意静下心来,聆听内心的声音,勇敢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道路,并在每一次经历中收获更强大的自己。
(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硕士研究生)
从新开始,主动适应大学生活
作者:刘嘉媛
大一新生怀揣无限憧憬进入大学校园,作为期待、开放的大学生活的同时,也不免惶惶不安。尤其是脱离从前熟悉的学科课堂,面对新的专业、新的授课形式、新的课业安排,同学们更容易懵懂不安,不知所措。
如何快速熟悉大学的学习生活?转变学习思维是基础。中小学课堂是“接受式”的,老师的任务是传授知识,同学们在快速的课堂中“被动”接受、理解。但是大学的课堂是“提问式”的。这里“提问”不仅是指课堂互动的一种,更是指要求大家能主动质疑、深入追问。在提问中,激发思考,探寻答案,而探寻的过程就是深度学习的过程。
落实学业规划是关键。大学阶段的学习可以粗略分为公共与企业两大类。升学也会考研、保研,就业又可分为考公、进入企业等。甚至还有升学+考公的需要走多途径的路径来实现,而对的就业的时间节点在保证课业的基础上,积累丰富的实践经历。
更新学习方法是路径。大学的课程和不象中小学,更多是“一周一节”,这要求大家要掌握好自主复习的学习方法。这里的复习不仅仅是整理课堂内容,还需要做知识补充,筑起思维导图,通过课下的努力不断地把课堂“变”实。另外还需要掌握跨专业学习的方法。大学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,大家应多去尝试,跳出专业限制,多接触学科知识,跨学科融合会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。
大学之大,不仅是大楼、大师,更是指大学为学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。作为新生,学习无疑是最主要的任务,希望每一位新生都能够转变学习思维、落实学业规划、更新学习方法,在青春校园内收获成长的果实。
(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光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)
明确主线任务 做好时间管理
作者:刘文豪
“第一课堂”是专业课、公共必修课,是那些需要坐在教室里听讲、需要熬夜复习备考的课程。“第二课堂”则是在教学计划之外,自主选择的实践活动,如学生会、社团、实习等,它是“第一课堂”的延伸和重要补充。
如果把大学四年比作栋楼,那么“第一课堂”就是地基、建主体结构,这是大楼看不见,但至关重要的部分,决定了这栋楼能不能盖,能盖多高,好不好用,能用来多久。基础课像承重墙,如果地基没打好就着急盖楼,哪个承重墙没完工你还不会塌;核心专业课是这栋楼的骨架,是要全“立鼎定了”还靠什么“填”。
“第二课堂”则像大楼的装修、功能区、品牌招商。我们选择的社团,如同大楼的某层,搞成什么风格能发挥什么效用。丰富的学生活动与经历则给了大楼更多的铺陈,能为这栋大楼提升更多元、更浓厚的色彩,那就是大楼越大越有,越有越多的人就越想访问,也就越吸引人。总的来说,“第二课堂”会让更多产大也就越能热闹,也就越吸引人。
如何平衡好“第一课堂”和“第二课堂”?核心原则是主位优先,再同步把“第一课堂”和“第二课堂”的决心,“第一课堂”的时间再去安排“第二课堂”的活动。我们可以在每日晚上,剩余的整段时间用来安排“第二课堂”的学习时间和任务去排定一个完整的计划就好下一用的具体安排,像搬梯子一样把学习任务接走。
执行策略是“重质不重量”,参与的“第二课堂”不在多,而在精。选择一两个真正热爱或与未来发展相关的社团深入参与,远比到处浅尝辄止更精彩实在。
执行难是“学会说不”,勇敢地说不的人,没办法,因为这本来就不是所有人的想法,而我们不是要超赶和要做到有求必应,更是一种“时间投资”,我们必须拥有学习时间是先投入到回报率高的事情上,在重大节点上我们的有限的时间优先。自己的生活应该自己的把控,在重大节点上我们必须有所取舍。
大学生活像是一场开放性质服务,“第一课堂”是主修任务,“第二课堂”则是丰富多样的发展路径。只有平衡好“第一课堂”和“第二课堂”,才能让大学四年既充实又精彩。
(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)
全文转载自《中国教育报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