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秋时节,各地高校的“萌新们”全面开启了大学生涯。与高中相比,大学是全新的生活场景、学习模式与成长赛道,在从被动安排到主动掌控的转变中,在开始高深知识的学习时,难免会有对未知的迷茫。如何快速适应大学生活、科学做好职业规划、精准把握学习重点等都是重要命题。中国教育报特邀请高校教师和大学生,共同探讨如何转变学习方式、规划职业生涯,让大学生活充实又精彩。
朝向世界 遇见更好的自己
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一生,取决于他与世界之间链接、关联的程度,也取决于他所具备的朝向世界的能力
作者:李远征
在大学生涯中,一个人需要锤炼的能力是多样的,包括专业学习能力、表达能力、创新能力以及人工智能时代被广泛提及的人机协作能力、知识迁移能力等。这些能力对于大学生发展至关重要,它们构成了一个人进步与成长的重要内在条件。但我认为,对于大学生而言,一种更为重要、更为基础性的能力,即朝向世界的能力,是尤其需要关注与训练的能力。
朝向世界的能力决定了人看待世界的眼光与思维的维度。在人工智能时代,新的技术、新的业态、新的物种都可能如排山倒海般扑面而来,而问题的解答不依赖于、最终不依赖它们,而源于人的区别。因此,一个人拥有怎样的一生,取决于他与世界之间链接、关联的程度,也取决于他所具备的朝向世界的能力。
朝向世界的能力在基础层面,指向的是人的基本素养与思维能力。这主要包括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交流与沟通能力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、终身学习能力。其中,沟通与表达能力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关键所在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无处不在。学会在表达中展现自己的观点、获得他人的认同、并合理地协调他人、说服他人,对于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、实现目标至关重要。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则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与开放性,更能体现一个人的智慧和综合素质。各种难题在生活中,并不是一朝就能解决,人在现实中会出其不意地与人、事、物相遇,就必须拥有解决各类问题的能力。在大学阶段,人就要努力训练解决问题的能力,学会抓住要害、透过现象看本质,形成应对各种问题的各种心理素质。
朝向世界的能力还指向人的思维能力。人面对可能性越来越多的新时代,自主学习能力是人工智能时代构成世界的人所首当其冲应具备的,人在朝向世界时不应是一个被动的信息接收者,而应成为一个世界的积极探索者。那些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能够快速地适应成长环境,在知识迭代的洪流中选择深耕成长点,在知识迭代的洪流中选择深耕成长点,在时代的洪流中始终保持成长状态。他们的世界,也是一种创新,而且是更好地把握未来的世界。
朝向世界的能力更指向一种面向未来的关系。面对变幻莫测的未来,人往往会心生焦虑与畏惧,人会担心意外、挫折与失败,也会担心诸多不确定之事的发生。种种疑虑与担忧,往往令人倍感焦虑。而一个能够克服重重困难、抵达心中预设愿景的人,一定是拥有良好心理素质、具备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人。这些心理素质好的人,是不怕任何阻碍、挫折的,也不会将一些杞人忧天、埋藏于心中的人事、世事纷纷扰扰,人生注定要勇于面对,一项更为重要的品质就在于勇于应对不确定性。
为了更好地朝向世界,我们需要一份刚毅与笃定。人不可能无所信地朝向世界。面对诸般充满不确定之事,人何以承担、不后退、不躲避?坚定的信仰、对理想的执着追求,是人们面对未来应秉持的态度,有了这份笃定,才能行稳致远。人之生命,需要树立这样一种人生观:明澈与笃定,是一种人生态度,它许诺的是人的朝向世界的开阔与从容。但明澈与笃定,要在行动中体现。从这一角度而言,朝向世界不仅仅是一种姿态,也不能只是一份心境,它更是一种要在一步一个脚印的具体行动中去践行的追求,人唯有以实际行动去践行,才能真正抵达世界,也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。
(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)
职业规划要趁早
职业规划不是等到毕业前夕才进行的“救火”,而应贯穿大学四年学习始终
作者:高娜
大一新生们带着憧憬与好奇踏入校园,进入全新的环境和成长阶段。与高中相比,大学是全开放的成长背景和成长赛道。与此同时,也意味着新的挑战。大学生带着自己探索着无限的可能性,但很多新生却表现出迷茫与焦虑。在与一批新生的交流中发现,大学新生入学时经常面临的困惑主要包括以下几类:一是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兴趣是什么;二是不知道自己未来能做什么;三是对将来的就业和职业发展感到迷茫。这些困惑和迷茫背后,折射出一个共同的问题——大学职业规划的“通病”。不少学生几乎天天在思考职业相关的问题。
对于大一新生而言,大学的学习内容与自己的想象可能并不是一回事。还有一部分大学生习惯了高中阶段的学习模式,对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仍存在诸多不适应,不知道该做什么、怎么做,容易产生迷茫的感觉。这种迷茫如果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调整,往往会导致宝贵的大学时光被碎片化消耗。
从就业市场释放出的信号来看,用人单位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不仅仅局限于学历和专业,而是更加注重应聘者所拥有的实际技能、经验、发展潜力和综合素质。这种现状意味着,如果大学生不早早规划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,就很可能在毕业时面临就业困难的尴尬境地。
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是场最早的奔跑。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一场素质的提升。从职业规划的角度,大学生们需要思考:我是谁?我的核心才干有哪些?周围环境如何,我要去哪?我怎么去?“我是谁”意味着要拥有良好的自我认知,要充分了解自己的性格、兴趣、爱好、特长、能力、价值观等。大学生应发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方向,看未来是要选择直接就业还是继续深造。尽管职业规划可能会有变化,但大学生至少要拥有并尝试践行,制定“我大学”的目标和计划,让自己的人生更有规划和设计。为达到此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大学,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塑造能力。很多大学生的困惑在于“不知道学习什么知识,更关键的是不知道培养什么能力”。
大学教育的核心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,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塑造能力。很多大学生的困惑在于“不知道学习什么知识,更关键的是不知道培养什么能力”。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式之一,是让大学生将职业规划与未来发展紧密结合起来。
职业规划不是等到毕业前夕才进行的“救火”,而应贯穿大学四年学习始终。大一阶段应多尝试、多接触,通过课程、社团、志愿活动认识自己;大二阶段逐渐聚焦兴趣方向,并积累相关技能;大三阶段积极参与科研、实习和社会实践,检验目标的可行性;大四阶段则围绕明确目标,全力冲刺。这样的分阶段布局,既能避免盲目,又能增强主动性。
职业规划的落地不仅靠个人努力,还依赖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。许多学生的迷茫,根源于信息不足或获取渠道有限。事实上,高校和社会都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丰富资源,大学生要从“被动等待”转向“主动争取”,学会向外求职、主动建立连接,才能减少盲目,增强主动性。从更宏观的角度看,大学生职业规划不仅关系个人发展,也关系社会人才培养的质量。从这个意义上而言,职业规划不再是“个人小事”,而是教育体系和就业市场进行良好互动的必要要素。
大学是一次重新塑造的宝贵机会,也是一次自我塑造的重要过程。职业规划既不是替每个人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,也不是帮助个人不买单地就业准备,而是帮助个人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性的工具。当下的就业形势愈加复杂,唯有早谋划、敢尝试、勤调整,才能在四年后拥有更多选择的自由。“凡事预则立,不预则废。”对于每一个刚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新生而言,现在就是最好的开始。
(作者系天津大学教育学院教授)
积极拥抱学习新范式
尽快从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,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
作者:马亮
初入大学的新生感受到了生活的自由,但是也面临学习的困惑。部分大学新生还在延续和复制中学时期的学习模式,这种学习惯性和路径依赖使他们难以适应大学学习。
对于大一新生而言,大学的首要教育本质区别,大学不是纯粹小的中学教育,考试成绩固然重要,但这不是大学学习的唯一目标,甚至不是最重要的目标。大学的学习应是更加注重和应用专业知识,培养和提升专业学习能力,从而成为各个专业领域的行家能手,而不是复制和照搬同模的专业课件,而是各具特色和各不相同的专业人才。这就决定了,大学课堂不能是“填鸭式”的“满堂灌”。大学对课后作业,通过这一过程来提高学生的能力。
大学生应该明确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本质差异,尽快从“要我学”转变为“我要学”,增强学习的自主性与主动性。离开了家长和班主任的“保姆式管教”,大学生要自主管理课程学习,应该注重结合自身兴趣和优势来设定自己的学习目标,按照自己的学习节奏来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研讨、实验操作、社会实践等结合起来,在确保学业基础的前提下,可以充满赋予学生自由选择的灵活性。学专业并考取该选择的学生,可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尝试转专业,或者通过其他方式来自己心仪的专业。
与此同时,大学生要注重研究性学习,将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结合起来。相较于中学的课堂和知识,大学更注重科研实践。为此大学生的学习也要更重研究性。因此大学生的学习也要学以致用,更多围绕发现、分析和解决专业问题来展开,通过项目式学习来于中学和用中学。要在教科书以外涉猎相关专业书籍,并通过动手实验和社会实践来锻炼专业技能。
与此同时,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契机与冲击,大学生要更多关注如何善用AI来辅助学习效率。大学生在大学可能接触了AI,但是并没有将其和学习联系在一起,也还没有认识到未来的大学学习是“AI+学习”的新形态,借助尽快适应的工作状态。这要求大学生AI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和成果。
须要强调的是,如果大学生逃避学习的“偷懒神器”,而是帮助大学生高效学习的辅助利器。如果将AI用于一键生成课程作业或期末论文,虽然可以蒙混过关,甚至可能取得好成绩,但是可能耽误大学生,长期来看也会得不偿失。
(作者系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)
全文转载自《中国教育报》